您当前的位置 :绵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> 政务要闻 > 工作动态 
近年来,北川始终把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与旅游扶贫工作相结合,紧扣旅游主线和扶贫主题,构建全域旅游“四一”扶贫模式,以旅游促发展,以发展促脱贫,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覆盖。2017年1-9月,全县接待游客478.19万人次,同比增长25.71%;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.09亿元,同比增长25.56%,其中,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67.37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.03亿元。全县20%以上人口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,23个乡镇80多个村1800多户贫困户,7600多名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,户均年收入1.3万元一4万元,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。
优化一套规划,引领扶贫格局
始终坚持规划先行,以全域旅游理念做好顶层设计,突出“全域旅游+”扶贫模式,优化产业布局,引领旅游扶贫精准发力。
一是优化全域旅游规划,引领扶贫全覆盖。结合北川旅游总体规划、旅游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,充分考虑城建、交通、林业、农业、水利等规划中的涉旅元素,高标准编制《北川羌族自治县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总体规划及近三年行动计划》,覆盖全县23个乡镇93个贫困村,突出业态布局、产业融合、品牌打造、主客共享,构建“点、线、面、体”全域发展格局。
二是优化旅游扶贫规划,引领扶贫全精准。结合全县旅游扶贫规划,以提升景区、辐射周边为目标,编制了九皇山二期、药王谷三期、寻龙山二期3个旅游规划;以打造村级产业带为目标,精心编制了蓝色春天、马家道沟、正河、安绵、通坪、楠华、大安、金龟等10余个乡村旅游规划。全县形成了以康养避暑产业带、休闲农业旅游带、特色民俗体验带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新格局。
三是优化扶贫实施方案,引领扶贫全着力。在深入摸排调研基础上,对标旅游扶贫专项要求,制定《北川旅游扶贫实施方案》和通坪村、南华村、金龟村、九成村等9个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方案,挂出“作战图”“时间表”,签订“责任书”,分项分类分批实施,确保扶贫对准标、踩准点、用足力,全面推进。
做强一个体系,夯实扶贫支撑
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石,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包装一批项目,招引一批项目,建设一批项目,着力构建旅游项目体系,夯实扶贫支撑。
一是筑巢引凤,吸引项目落地。聘请专业团队对102个储备项目进行业态分类,精心包装云盘山文化产业园、温泉休闲度假等13个文旅项目,预算投资达23.8亿元;积极洽谈预算总投资达120亿元的新县城温泉休闲度假、小寨子沟景区、熊猫小镇、堰塞湖开发等项目;桂溪古坊、曲山玉皇山、318房车风情小镇等乡村旅游项目已签约落地,签约资金19.2亿元。
二是高速推进,建设重点项目。规划建成北川旅游服务区、九皇山720度高科技体验、药王谷三期、寻龙山二期、神木寨旅游开发、青片羌民俗主题酒店、羌王竹海旅游度假区、清溪谷漂流、西羌莫尼山农业文化旅游、名岛旅游度假区等20余个重点项目建设,增添了旅游扶贫新的支撑。
三是精准施策,推进扶贫专项。部门主导、乡镇配合、村组主体,全面推进安昌镇金龟村、坝底乡通坪村等5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和擂鼓镇茶坊村、桃龙乡九成村等4个旅游扶贫村项目建设,完善基础配套、景观小品和风貌改造,提升接待能力。如今,金龟村、南华村年接待游客分别达25万人次、10万人次,带动旅游综合收入20万元、15万元,25%的村民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带动70%的贫困户脱贫。
打造一批精品,丰富扶贫载体
按照“建一个景区,富一方百姓”“一村一品一特色”的发展思路,打造文化旅游精品,丰富扶贫载体,提升品牌效益。
一是打造旅游精品,凸显北川魅力。建成1个5A级景区、4个4A级景区,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、旅游扶贫示范项目3个,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、特色乡镇、生态旅游示范区、精品村寨、旅游扶贫示范村、特色业态经营点等16个,培育星级农家乐61个,民俗达标户60户,凸显“北川名片”,吸引大量游客畅游西羌秘境、亲子秘境、康养闲境、活力动境,轻松体验北川乡村休闲康养的闲情逸致和无穷魅力。
二是做靓文旅活动,助推扶贫升温。依托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,打造辛夷花节、乡村文化旅游节、羌茶节、采笋节、猕猴桃节、牡丹花节、荷花节、年猪节、情歌节等生态节会和文化活动30余个,开展送文化下乡98场次、文体活动40个村6000人次、巴拿恰常态化民俗演艺800余场次,使“每季度的大型文旅活动、每月的主题文旅活动、每周的特色文旅活动、每天的民俗展演”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,吸引八方游客游羌乡,唱羌歌,跳沙朗,住农家,品羌家咂酒,吃羌家美食,购羌家特产。
三是开发文创产品,增加消费热点。发挥旅游“接二连三”融和功能,大力实施“旅游+”,依托文化资源,打造羌历新年、大禹祭祀、沙朗节等3大民俗文化品牌和12类30余种特色歌舞,连续举办两届文创产品大赛,开发羌绣、羌漆、羌茶、草编、工艺品等1500余种特色文创旅游产品;依托循环农业、观光农业,开发观光体验类、果蔬茶菌采摘类农旅产品30余种,打造高山蔬菜、北川腊肉、白山羊等农旅产品10余种,研发膳食养生、药疗推拿等中羌医药产品20余种;依托400余万亩林地资源,打造花卉观赏、森林探险、山地穿越等20个林旅产品。丰富的文创产品,有效增加了消费热点,推动手工产品、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。
探索一组方式,彰显扶贫效益
依托旅游景区、特色羌寨、专合组织等优势资源,突出“溢出带动效应”,积极探索“三动型”扶贫方式,找准定位,差异发展,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。
一是旅游景区带动型。变封闭式景区为开放式景区,将景区周边村寨打造成为景区观光休闲和民俗体验承接区,优化利益联结机制,充分发挥景区辐射带动作用,采取“景区+村委会(或合作社)+农户”的联合经营模式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全县1个5A级景区、4个4A级景区、4个准3A级景区辐射带动永昌镇—曲山镇(至禹里镇)—桂溪镇沿线及周边8个乡镇17个村1800多户54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,户均年增收1.3-4万元,其中贫困户566户1775人,户均年增收近万元。
二是特色村寨推动型。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为理念,扶持打造吉娜、石椅、五龙等12个精品旅游羌寨,带动全县各乡镇依托自然生态、民俗文化、农林基地、幸福美丽新村、传统村落等本地特色资源,培育打造羌王竹海、莫尼山庄园、西窝羌寨、黑水羌寨等20余个旅游特色羌寨,成功建成擂鼓镇南华村、安昌镇金龟村等5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,吸引大量游客旅游观光,累计带动10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近1000元。
三是专合组织驱动型。依托吉娜、石椅、五龙等12个精品旅游羌寨,组建旅游协会,培育正河民俗、依纳羌寨、拿巴日格等6个乡村旅游合作社,吸纳275户农户通过资产、资金、土地入股,采取“合作社+村委会+农户”模式,建立“统一品牌、统一包装、统一接待、统一管理、统一分配”运行机制和“资产股权量化+按股分红+利益共享”的利益共享机制,联合经营乡村旅游,让村民变股东、民房变客房、上山变上班,直接带动贫困人口745人就近就地就业,实现户均年增收达13000元。